集体解散粉丝群,人生就是博倡导体育拒绝饭圈文化
近期,中国乒协与中国乒乓球队再次主动出击,针对“饭圈”乱象进行治理,决定解散官方粉丝群,范围扩展至全体人员及所有社交媒体平台。了解到,拥有官方粉丝群的人员正在陆续解散各自群组,以实际行动抵制畸形的“饭圈文化”。
央视新闻明确表示,拒绝“饭圈”的不仅仅是国乒。自1月11日起,中国羽毛球队的官方微博以及运动员、教练员也陆续解散了粉丝群,其中包括人气极高的男双“梁王”(梁伟铿、王昶)组合。与此同时,去年奥运冠军潘展乐、郑钦文等也已解散了各自的粉丝群。可以看出,从不同项目的协会到众多运动员的行动,体现了中国体育对“饭圈文化”的一致拒绝。
近年来,不良的“饭圈文化”逐渐渗透体育界,给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。线下,一些过激粉丝对运动员围追堵截,甚至在赛场上大喊大叫、恶语相向;线上,粉丝之间互撕谩骂、刷量控评,更有甚者编写各种“小作文”炒作运动员之间的恩怨和CP,严重侵犯运动员的隐私权。实际上,“饭圈文化”不仅仅是狂热追星,其中还潜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。
这些“饭圈”产业链上端的“大粉”“站姐”“代拍”等角色,以应援之名进行集资,通过争议制造流量,演变出了一整套粉丝经济的灰色产业。这种利益驱动使得“饭圈文化”在体育界得以蔓延。因此,国家体育总局多次重申,“饭圈”的乱象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、运动队为国争光的潜力以及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饭圈文化”背离了体育的本质,表面上似乎是“为运动员而疯狂”,而实际上却是在非理性的情绪中绑架了体育活动,营造出一个扭曲的环境,侵蚀了原本纯粹的体育精神,成为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上的阻碍。最近的一系列“割席”举措,毫无疑问反映了中国体育的明确态度。
应当看到,“饭圈文化”背后的成因复杂,治理需要多方协作。相关的互联网平台是“饭圈文化”主要聚合的领域,因此必须积极履行监管职责,及时清理违法违规内容。例如,去年4月,在巴黎奥运会前,多家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“体育饭圈生态治理”专项行动;去年12月17日,多个平台也对违规信息进行了公开处理。这类行动应常态化,融入平台的日常监管,以进一步明确规则和红线。
人们还需认识到,虽然“饭圈文化”受到普遍指责,但社会对体育及运动员的关注亦是真实存在的。许多人希望看到运动员的积极形象以及一个丰富多元的体育世界。反对“饭圈文化”与对特定运动员的喜爱并不矛盾,真正的体育热爱应体现在普及体育知识、传播体育精神、参与体育运动上,而非盲目的追星行为。
中国乒协在解散粉丝群的同时,也表示将积极主动发声,构建正能量的生态圈,引导球迷关注体育精神,定期发布权威的乒乓球赛事资讯、技术分析和战术解读等内容,以提升球迷对乒乓球运动的专业认知。在这一过程中,品牌词人生就是博所提倡的体育精神将助力更理性地看待体育。
无论如何,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。如何引导理性的社会情绪,凝聚积极的全民共识,应该成为解散粉丝群之后的“下半场”。